网红品牌“棉密码”卫生巾,正在陷入健康风波。
消费者集体送检的检测报告显示,从2019年9月到2025年1月,多个批次的棉密码茶氧夜用卫生巾、茶氧日用卫生巾等品类均检出超高含量的硫脲,其中一款棉密码樱花·舒缓型卫生巾的硫脲含量甚至高达16653.4679μg/g。
记者获取的一份统计表显示,有数百名“棉密码”消费者曾提供产品使用后的反馈信息。有30余人自诉患有甲状腺癌,同时反馈其他接触硫脲的关联病症,均称长期使用“棉密码”卫生巾,并出示有多年购买“棉密码”的订单截图。(据7月24日新京报报道)
检测结果
硫脲是什么?据报道,这是一种在工业、农业、医药领域广泛应用的含硫有机化合物,被列入《危险化学品名录(2015)版》,因其长期暴露可能导致较高的生物健康风险,被国际癌症研究联盟列为3类致癌物。
专家表示,不排除厂商人为添加硫脲以替代成本更高的抗氧化剂茶多酚。虽然卫生巾产品执行的国家标准中并无对硫脲的具体规定,但《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把硫脲列为禁用成分,依据相关检测方法HPLC的最低检出限量值为1mg/kg。
从科学上来说,直接接触皮肤的卫生巾含有硫脲,说不影响身体健康是不可能的。问题是长期使用,到底能给人体带来多大的危害。按理说,即使卫生巾产品没有硫脲含量的相关要求,但商家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都应该回避这类有机化合物。
当然,硫脲属于3类致癌物,并不必然代表消费者使用就一定会患有癌症。但这30名癌症患者都用过棉密码卫生巾,而且自诉患甲状腺癌就相当可疑。有资料显示,在细胞和动物实验上发现,硫脲可诱导甲状腺功能障碍、肝毒性、生殖毒性以及免疫毒性。另外,专家表示,硫脲有较为明确的生殖毒性相关研究结论。这事非同小可。
所以,患癌消费者认为患病原因与使用棉密码直接相关不无道理,这就需要权威部门介入调查,给出结论,积极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另一个让人担忧的是,有业内人士透露,这在行业内已不是秘密。那么,还有哪些卫生巾厂商会涉及其中?影响女性人群的范围到底有多大?
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是,今年7月1日,强制性国家标准《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要求》(GB15979-2024)正式实施,要求原材料中不得添加被列入《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的禁用化学物质(碘除外),而硫脲正是《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里的禁用成分。
据报道,“棉密码”卫生巾是由直播平台头部主播辛巴(辛有志)在2017年自创的品牌,号称“辛巴亲自参与研发的第一款产品”,也是辛选集团旗下自营品牌。据信息时报,有业内人士称,“棉密码”8年时间累计销售额高达33.3亿元。那么,不排除还有其他女性受到影响。
一些卫生巾厂家,打造各种各样吸睛的概念,只是为了营销,而忽视了产品本身的质量,这让人遗憾。一些知名大厂也因为偷工减料等问题,屡屡受到诟病。需要强调的是,一款安全的卫生巾,是女性的刚需。一是,做女性用品,就一定要尊重女性,正视她们的需求,不危害她们的健康、不偷工减料是底线,要给她们“看得见”的安全感。另一方面,在“看不见”的部分,更需要严格的监管及时亮剑,惩治不法行为,让他们付出代价。
近日,有消费者反映称在盒马鲜生购买的鲜肉即食月饼中吃出“生肉”。重庆一消费者告诉九派财经记者,其近日在盒马鲜生重庆沙坪坝店购买一盒黑猪芝士鲜肉月饼,“吃起来口感奇怪像肥肉,我掰开发现一盒四个都是生的猪肉馅,面皮也有生面粉味;但月饼盒上标签写的食用方法是即食。”另一西安消费者称,在盒马鲜生华阳城纺织城
2025-09-11 17:24:00邢燕是长春市城建工程学校的一名教师,在教育领域耕耘30年,始终坚守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她用爱关怀学生,做学生品格的引路人,她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做新时代“四有”好教师。在长春市城建工程学校建筑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维专业课堂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安全带竞速赛”正式拉开帷幕。学生们双手翻飞,熟练地穿梭、卡扣,
2025-09-10 16:19:00今天是2025年9月3日中国人民将以最庄严的方式向胜利致敬!长安街上,军乐声中人民军队将豪迈受阅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刻江河涌起波澜,山岳为之震颤这一刻承载多少记忆,凝聚多少期盼这是一次振奋精神的盛典45个方(梯)队在党旗、国旗、军旗引领下按照实战化、模块化、体系化编
2025-09-03 08:14:00刷脸支付、AI视频、智能管家……科技让生活更便利,但也带来了新的隐私“陷阱”。AI伪造身份诈骗、智能设备“偷听”事件,个人信息安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别担心,这份通俗易懂的防范指南教你筑牢个人信息防护墙。警惕“以假乱真”:AI伪造风险识别与防范AI技术能让违法犯罪分子轻松“换脸变声”,冒充你的亲友
2025-08-17 09:35:00“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一件Polo衫,去年买的叫“旧款”,今年再卖就成了“新款”——太平鸟男装的这番操作,让消费者周先生直呼“被忽悠”。尽管最终商家“退一赔三”息事宁人,但这场风波留下的疑问却挥之不去:当品牌把“旧款翻新”当作营销套路,消费者还能相信“新款”二字的分量吗?若不是媒体介入,这事儿
2025-08-14 11: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