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谛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1133人作弊被取消成绩:别让竞赛沦为“功利主义”牺牲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3 21:41:00    

□邱静(云南财经大学)

4月30日,据蓝桥云课网站,第十六届蓝桥杯大赛省赛(软件赛和电子赛)共甄别违规选手312人,作弊选手1133人,并公布了作弊选手准考证号。取消作弊选手比赛成绩,禁赛三年,并向所在院校通报。(5月3日 上观新闻)

据介绍,蓝桥杯大赛连续五年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代表其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权威公正的竞赛选拔标准以及显著的人才选拔效果获得了教育部门的高度认可。蓝桥杯大赛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竞赛项目,持续有力支撑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升学考研。

此次作弊事件涉及人数之多令人震惊,作弊行为也正在消解竞赛的核心价值。当虚假成绩取代真实能力,竞赛就会沦为充斥功利交易的“名利场”——不仅损害诚信参赛者的权益,更引发公众对专业竞赛选拔机制的质疑。

为何在各种监测手段和监考措施日益完善的今天,作弊现象仍屡禁不止?从内部来看,部分学生受功利心态驱使,将竞赛成绩视为升学、求职的“敲门砖”,不惜铤而走险;不法培训机构为逐利参与作弊产业链,形成“需求—供给”的畸形生态。从外部监管来看,即便赛事方采用技术监测、人工核查等多重手段,仍难以应对日益隐蔽化、技术化的作弊手段,暴露出监测覆盖不足、预警机制滞后等问题。

大赛组委会对作弊者采取取消成绩、禁赛三年并通报学校的处理决定,是维护竞赛公平的必要举措,但这只是治理的起点。防范作弊要多管齐下,需建立长效预防机制:赛事方必须完善命题保密机制,运用区块链等技术实现试题全流程可追溯;同时加大技术投入,构建覆盖考前、考中、考后的立体监测网。学校与家庭应将诚信教育融入日常,破除“唯成绩论”的功利思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竞赛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人才选拔的质量和社会的发展。对待作弊行为,我们要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全方位修复“公平赛场”的漏洞,让竞赛回归本质,真正发挥选拔优秀人才、推动科技创新的作用。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