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第一中学学生在做课间运动。受访单位供图
青少年运动的身影成为中山校园里亮丽的风景。受访单位供图
课程创新促“五育”
一到下午课间休息时间,中山东区朗晴小学就充满欢声笑语,一至六年级的同学正在教室外进行课间休息活动,跳绳、摸高、转呼啦圈、跳绳梯……孩子们运动的身影成为校园里亮丽的风景。
朗晴小学是中山最早一批落实“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的学校之一。今年以来,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鼓励全市中小学延续“天天动起来”的校园体育品牌建设,全面推进校园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政策,通过延长课间、重构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形式等举措,探索体教融合新路径。
3月,《中山市深化“天天动起来”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实施方案》印发,中小学校园里再次掀起一股体育热潮。目前,中山已经形成全国首创、体系成熟的“天天动起来”学生锻炼模式,覆盖全市约70万中小幼学生。
●南方日报记者 杨慧荣
“抢”出时间和空间 打造随处可及“微运动场”
晨曦初照,中山南朗街道横门小学以别具一格的古诗韵律操,为新的一天拉开了序幕。在音乐的伴奏下,同学们动作轻盈而有力,每一个抬手、转身都刚柔并济,将诗词的韵味与运动的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横门小学每日安排1小时体育大课间,上午25分钟组织古诗韵律操、绳操和素质练习;下午35分钟开展跑步、跳大绳、篮球、足球等项目。同时,将课间休息延长至15分钟,分年级、区域开展跳格子、踢毽子、羽毛球、滚铁圈等趣味微运动,让每位学生感受运动的快乐。
像横门小学一样,2025年春季学期开始,中山各中小学校全面落实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除每天1节体育课外,各学校利用晨练或下午课后每天组织20—40分钟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为“抢”出运动时间,中山通过制定课间体育锻炼指引,引导所有学生走出教室“动起来”,确保课间活动时间不少于10分钟。同时,中山还广泛开展校园体育赛事活动,构建三级体育竞赛体系,学校每年举行春季或秋季学生运动会(体育节)。
“这个学期,学校新增了许多微运动场景,也增加了智能体育测试设备,方便大家课间休息时轻量运动,确保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中山市东区朗晴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中山市东区朗晴小学党总支部书记黄志煊说。
朗晴小学在每个班级门口都设置了课间体育锻炼场地和器材,如绳梯、语音助高训练器、呼啦圈等。新校区教学楼天台将新建天空足球场、匹克球场、网球场,还在学校走廊和空地建设4个智慧AI体育运动站点,添置一批体育器材,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锻炼。
在完成大课间和体育课外,中山还通过分类指导和因校施策,推出课桌操、心理操、绳操和简化八段锦等形式多样的室内创意操,使学生运动身影不再局限于操场。
率先建立云运动线上平台 吸引超200万人次“云打卡”
运动场景,不止于校园。中山率先在全国建立“云运动”线上平台,每年吸引全市师生超200万人次“云打卡”,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参与体育运动。
在线上的运动,怎么做?据介绍,“云运动”汇集起家庭、学校、社会和镇街教办合力,学生选择户外或居家等场地进行体育锻炼,在“云运动”平台上上传运动视频或图片等记录并完成打卡挑战,即可获得勋章、证书和礼品等奖励。
“我在家练习乒乓球1分钟颠球项目,一分钟最高纪录可以颠球283次,在‘云平台’上已经是这个项目的运动小明星了!”中山石岐高家基小学学生郭可莹开心地说。
中山市教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山市“运动员”具有长期可持续性,涵盖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全年龄段,每名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都可参与,培养终身运动者。活动在节假日期间开展,让学生校内、课后都有足够的运动量。
首创全科体育教学模式 深化“体育+”文化知识融合
“下午4时放学后,操场、场馆全是在运动和训练的学生,这种氛围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中山纪念中学相关负责人说,该校正是通过丰富的体育赛事举办、多样化的体育课程设置和特色的社团建设,将体育基因融入校园文化。
为了让学生有更广阔的运动空间、更丰富的运动体验,纪中校内设有多功能体育馆、小球馆、大球馆三个大型运动场馆,以及全塑胶标准400米跑道田径场、标准游泳池、健身馆等,各类型球场上百个,所有场馆和体育运动设施非教学时间全部对学生开放,有足球、篮球、排球、田径、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武术8项体育课程供学生们选择。
深化“体育+”文化知识融合,中山还推进体育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在25所学校试点开展主题式体育教学活动,55个体育项目服务30万学生课后成长。
为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学习深度“绑定”,中山以“运动火炬”和“知识卡片”联结各个学科。比如,以累计运动打卡天数的形式进行“体育赛事站点”闯关,普及各种运动会知识;打卡赢“运动火炬”,每次打卡完毕可获得一张“知识卡片”,融入多学科知识和体育健康知识,以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文化学习。
在中山市第一中学,“体育课+大课间+常态化赛事”的模式保障学生每日运动时长,体育运动基因深入融入校园文化氛围。
中山一中学生处副主任任山鹏深有感触地表示:“运动不仅促进身心健康,还锤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篮球赛、足球赛等团体项目,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坚持与合作,这种精神反哺学业,形成良性循环。”
■观察
从“争时间”到“种习惯”:
中山体育改革背后的理念升级
从丰富校园体育形式到创建校园体育品牌赛事,再到“天天动起来”全周期模式的创建,中山校园的体育变革背后,是教育者理念的升级。
这不仅是关于体育运动时间的“争夺战”,更是对孩子们全面发展的深切关怀。
体育锻炼是增强少年儿童体质最有效的手段。体育锻炼多一些,“小胖墩”“小眼镜”就少一些,其意义也在于让孩子们养成良好运动习惯,在运动中享受乐趣、磨炼意志。
校园之内,中山市各中小学校有效利用课间活动时间,通过制定课间体育锻炼指引,引导所有学生走出教室“动起来”,确保课间活动时间不少于10分钟,鼓励学校探索实施课间15分钟。广泛开展校园体育赛事活动,构建三级体育竞赛体系,学校每年举行春季或秋季学生运动会(体育节)。
校园之外,各方力量一起给学生的体育时长“做加法”,中山让体育从校内“学科”变成全市青少年的“一种习惯”。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充分利用周末、节假日,开展中山市青少年“云运动”挑战赛系列活动,学生通过线上打卡等方式,养成“天天动起来”的好习惯。
通过科学合理的安排,每个孩子都能在紧张学习之余,享受运动乐趣,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天天动起来,健康迎未来,这一变革,正悄然改变着中山学子的学习和生活,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在运动中绽放。
■亮点
●2025年春季学期开始,全市各中小学校全面落实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推进落实中小学校每天1节体育课(含体育活动课)
●已经形成全国首创、体系成熟的“天天动起来”学生锻炼模式,覆盖全市约70万中小幼学生
●率先在全国建立“云运动”线上平台,每年吸引全市师生超200万人次“云打卡”,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参与体育运动
对于习作,一些学生具有畏难情绪。教师可以通过把控习作课的节奏,悄然调节学生的习作心理。在笔者的一次习作课上,学生们的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似的一波三折,时而叹息,时而兴奋,时而期待……起:时间调节习作焦虑下午第一节课学习完《景阳冈》“喝酒”这部分内容后,我说:“今天我们就学到这儿,明天我们接着学习‘打虎’
2025-08-25 07:10:00当地时间23日,埃及亚历山大省西部阿贾米地区的阿布塔拉特海滩发生一起学生大规模溺水事故。截至目前,事故已造成6名学生死亡,另有28人受伤。伤者均已被转送至附近医院接受治疗。事故中的伤亡者多数为一所私立学校的学生,当时正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夏令营活动。亚历山大省政府表示,当天海域风浪较大,周边有禁止游泳标
2025-08-24 09:06:00这个暑假,“体育外卖”的授课方式正在兴起,家长们在手机上下单预约,教练带着器材上门,私人制定跳绳、篮球、跆拳道,或是体能等训练,这种上门培训服务悄然兴起。早上7点多,沈威带着敏捷梯、瑜伽垫等器材赶往上课地点。这个暑假,他接单近二十次。沈威是跆拳道国家二级运动员,他所在的三道跆拳道俱乐部多年起就开始尝
2025-08-21 10:58:00【来源:扬州交通广播】“白天没时间,小病一拖再拖。”针对白天忙于工作无暇就医的患者,在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推动下,江苏多家医疗机构纷纷开设夜门诊。截至目前,全省已有99家三级医院提供夜诊服务,覆盖儿科、康复科、针灸推拿科、骨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等多个专科,累计接诊量达860.9万人次。具体有哪些医院?
2025-08-13 12:20:00【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姜波 张丽霞 记者 尹晓军)近日,由甘肃卫生职业学院251名师生组成的8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分队,奔赴甘肃省内天祝县、文县、渭源县等10余个乡镇,通过“专业+”融合打造多元实践场景,实现从“点上开花”到“全域覆盖”的跨越。学生为当地群
2025-08-08 20: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