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谛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AI时代,导师如何做好学术引路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07:46:00    
人机协同生成

每逢毕业季,无数学生和导师都会为毕业论文倾注心血。在这个AI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科研范式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面对新形势,导师群体既面临重大挑战,也迎来全新机遇。唯有主动拥抱AI技术,持续更新知识储备、调整指导方式,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

首先要看到,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存在根本性区别。本科教育强调知识应用,其毕业论文重在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核心在于理论验证与实践性;而研究生教育则聚焦学术创新,其毕业论文要求提出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或新技术,核心价值在于原创性贡献。从时间维度看,本科毕业论文通常要求在半年内完成,具有明显的时效性特征;而研究生毕业论文则是对整个研究生阶段科研工作的系统总结,正所谓“功夫在诗外”,只要日常科研积累扎实,论文撰写自然水到渠成。

AI时代,科研及论文写作面临三大挑战。第一,AI技术的助力,能够极大加速科研进程,由此产生的海量文献,却给科研新人带来巨大压力。面对这一挑战,明智的做法是“以AI对抗AI”——善用专业工具应对信息过载。目前,多个大语言模型已与权威文献数据库展开合作,如DeepSeek与PubMed合作推出的PubMed.pro、科大讯飞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联合开发的“星火科研助手”等高效检索工具。这些AI辅助系统可快速完成文献初筛,大幅提升研究效率。

然而,必须强调的是,AI工具目前仅适用于文献的初步筛选,真正的科研精髓在于深度阅读与批判性思考。现有AI擅长文献概括,却缺乏质疑能力。因此,导师应在学生科研起步阶段亲自指导精读技巧,培养学生聚焦细节、发现不足并寻求改进的能力。导师的学术判断力,是学生避开研究弯路的宝贵指南。

第二大挑战,在于算力垄断与学术公平问题。当前,计算资源高度集中在少数科技巨头手中,容易造成学术竞争环境的不平等。作为导师,固然有责任为学生争取更好的科研条件,比如购置服务器、专业数据库和大模型使用权等,但高校的资源配置终究难以与企业抗衡。

面对这一现实,导师更应引导学生充分发掘高校科研的独特优势。高校擅长开展小规模探索性研究,在特定问题上实现理论突破和算法优化。在推动校企协同创新方面,导师应主动加强与业界的联系,深入了解企业需求,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科研平台。

第三个挑战,在于对学术不端风险的防控。AI技术的普及带来了新型学术诚信挑战,如自动生成的虚假数据、图像甚至伪造文献等,可能导致学生无意或有意的学术不端行为。虽然文献真实性相对容易判断,但数据和图像的真实性往往需要结合专业常识和领域惯例进行综合评估。对此,导师应充分发挥经验优势,指导学生辨别真伪。

在主动预防学术不端方面,导师应强化科研规范教育。基础科研伦理通常简明易懂,学生易于接受;对于AI辅助写作等新兴问题,学界尚未形成共识,建议采取审慎态度。

就写作规范而言,本科与研究生毕业论文遵循相似的学术标准。在正式写作前,建议师生进行面对面讨论,就论文结构和提纲达成一致。学生应独立完成初稿,随后可适度使用AI工具进行格式调整和语言润色,完成第二稿。

当前学界普遍认同的原则是:AI工具仅适用于论文的修饰性改进,绝不能直接生成实质性内容。若大段文字由AI生成,将难以评估学生的真实贡献,进而影响学位授予的公正性。值得注意的是,现有AI尚无法有效识别公式错误、定理谬误、图像失真等“高阶问题”,因此在后续修改环节,导师应重点把关这些关键内容。

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导师的角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他们不仅是学术引路人,更是科研伦理的守护者和AI时代的适应者。毕业季,希望所有学子都能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令人满意的毕业论文,为学术生涯画上圆满句号。

(作者系北京化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王友清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