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谛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出游的“诗意”,必须写在安全的底板上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5 15:04:00    

新华社

近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乌盖苏木突发山洪,13名野外露营人员被困。尽管救援力量全力以赴,但最终仍有12人不幸遇难,1人获救。

本该是轻松愉快的出游,因突如其来的暴雨而化为悲剧。这个暑期,因为追寻出游“诗意”而被山洪致命的案例,已有多起。

出游的浪漫,必须写在安全的底板上。只有敬畏自然、规范管理,野外活动才能远离灾祸,真正成为享受自然之美的舒心之旅。

8月16日至17日,巴彦淖尔市遭遇强降雨。遇险游客露营地位于乌拉特后旗乌盖苏木东乌盖沟下游,是两侧高、中间低的山谷地带,短时强降雨极易引发山洪。

灾害发生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组织下,1600余人参与搜救工作。然而,终因地形崎岖、淤泥堆积严重,有12人不幸遇难,仅有1人获救。

2025年8月18日,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乌盖苏木,消防队员进行搜救作业。新华社记者 马金瑞 摄

这样的悲剧令人痛惜,却并非个例。

7月15日,西北一乡村遭遇瞬时强降雨并发生泥石流灾害,造成5名游客中3人遇难2人失联。

7月17日,西北某市一名男子带妻子与2个孩子驾车出游,驾车返回途中避雨时遭遇山洪,妻子和一个孩子因撤退不及时被洪水冲走失联。

不时发生的事故提醒我们:山洪、泥石流并非“遥远的灾害”,出游也不全是浪漫和“诗意”。特别是在极端天气频发的当下,野外的任何行动,都不能心存侥幸。

自然之险与人为之疏叠加,成为此类事故发生的“助推器”。

近年来,徒步、野外探险等活动热度飙升,一些人热衷于寻找冷门秘境“打卡”拍照,把荒野当景区,然而“滤镜”背后的大自然不是精心布置的取景地,它很可能在顷刻之间露出险恶的一面。缺乏安全设施、远离人群的小众路线,可能成为最危险的地方。

夏季是山洪泥石流多发季节,狭窄的山谷沟道,往往临山靠水、风景宜人,但在暴雨之下,瞬间就可能变成“洪水通道”。而野外环境复杂,山洪暴发时常常听不清、看不见,等发现时已经来不及躲避,极易造成人员被困或伤亡。

2025年8月18日,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乌盖苏木拍摄的搜救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马金瑞 摄

预警与监管仍存短板。当极端天气可能出现时,预警信息难以精准覆盖到野外出游群体。野外活动缺少规范引导,自然风险加上管理不足,安全隐患进一步增加。

安全意识不足。有人对气象预警重视不够,把“安全提醒”当成“耳边风”,一旦风险来临,容易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防范灾害,重在“防”,贵在“早”。没有谁是局外人,更没有绝对的安全区,关键在于未雨绸缪,及时排除风险隐患。

面对大自然,防范安全不该被一时兴致所取代。作为个人,很有必要增强敬畏之心,到山区徒步活动时,随时关注天气预报,谨慎选择停留地点,特别是避开沟谷、河床等危险区域。携带必要的应急装备,增强自救的技能。

2025年8月18日,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乌盖苏木,消防队员进行搜救作业。新华社记者 马金瑞 摄

各地更要织牢预警之网,加强气象监测,提升预报精度,打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野外游客及时收到风险提示,并加强高风险区域巡查,完善野外活动的管理机制。

全社会共同参与,筑牢防灾减灾的坚固防线。媒体要加大科普宣传,提醒公众远离高风险区域。地方政府在推介地方美景时,也要同时进行风险提示。旅游平台、户外组织,也需要强化安全风险,负起责任,规划设计安全路线,主动报备行程。让社交网络上的“秘境打卡”多些冷静提示,而不是一味渲染浪漫“诗意”。(记者 彭源 王雪冰 赵泽辉)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