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谛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王一民烈士遗物党旗:生命温度与精神厚度的凝结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0 10:30:00    

家里最好的布,献给心中最红的旗

王一民烈士的遗物党旗凝结了这位革命者的生命温度与精神厚度

7月的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苍松翠柏郁郁长青,“山河魂”烈士纪念群雕巍然耸立。作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内保存了700余件革命烈士的遗物。走进展厅二层,一处醒目的展柜中有三件遗物静默陈列:一床边缘泛毛的旧毛毯,一面手工缝制的党旗,一个边角磨损的提包,无声诉说着革命先烈的英勇故事。它们的主人是1947年牺牲于太平角的青岛地下党负责人王一民,他是解放战争时期在青岛牺牲级别最高的地下党员。王一民的这三件遗物,也成为一位革命者生命温度与精神厚度的真实印记。

王一民烈士的三件遗物:毛毯、党旗和提包。

觉醒年代

弃笔从戎的义无反顾

为了了解和还原王一民烈士生平,日前记者来到王一民烈士的女儿王令君家中。“爸爸牺牲时,我年仅4岁,弟弟只有1岁,但是他的事迹我们总是听妈妈提起。”聆听王令君老人讲述记忆中的父亲,以及她的儿子张辉“娓娓道来”文字资料中的姥爷,这位革命先烈的形象更为饱满丰盈起来。

王一民,原名王福寿,1919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招远县徐家疃村一个富庶家庭。他的父亲王腾武亦农亦商,有酿酒的好手艺,挣下一份殷实家业。王腾武育有四儿四女,王一民排行第六。王腾武是一位具有爱国思想的开明人士,让儿女全去学堂读书,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最聪慧的王一民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他12岁那年,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立志》,王一民奋笔写道:“苟安于家庭小康,饱食终日无所作为,乃是庸人之趣;而效于国家社稷,解民倒悬,方为男儿之志。”

1933年,王一民考入招远县立初级中学,结识了一批爱国师生,并从进步书籍中汲取革命思想。1936年,王一民以优异成绩考取山东省立益都(今青州市)师范学校,他胸怀大志,热心追求真理,钟爱国文和历史,对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崇拜有加,期望能像岳飞、文天祥、林则徐一样建功立业,捐躯济难。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王一民认为保家卫国已刻不容缓。他与几名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来到寿光,投奔由共产党员马保三领导的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从此拿起了枪杆子,走上了革命道路。1938年初,王一民响应党的号召,毅然返回招远组建抗日队伍。短短几个月内,他就拉起了一支100多人的队伍,在福天寺亮出了“招远县抗日独立大队”的旗帜,成为招远县最早接受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组织,他们宣传发动抗日救国,打恶霸,除汉奸,拔据点,搞伏击,还转战掖县(今莱州市)和黄县(今龙口市),威名赫赫,让敌人闻风丧胆。

满门忠烈

举家革命的“孤勇者”

“在爸爸的带动下,全家20多人中有13人参加了八路军,兄妹8人都先后光荣入党。”王令君告诉记者,王氏家族满门忠烈,不仅积极做好扩军支前工作,还几乎倾尽家财购买枪支弹药。

1938年9月底,中共招远县委派王一民到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领导的胶东五支队军政干校政治班学习。10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3月学习结业后,王一民被任命为招远县委委员,并担任了重建的胶东抗日游击队第六大队政委。1939年春,日寇侵占招远。智勇双全的王一民率领胶东抗日游击队第六大队坚持战斗,密切配合胶东军区主力部队,一次次粉碎敌人的蚕食和扫荡。

1940年冬,根据上级关于加强对抗日活动领导的指示精神,招远县划分为招远、招北两个县,王一民参与了筹建招北县级机关。1941年1月1日,王一民担任中共招北县委委员兼县大队政委,同年秋他又担任县武工队队长。在王一民的带领下,县武工队连续铲除了3个区的伪政权,消灭9个乡的伪办事处。

1942年初,王一民担任八路军山东胶东军区第五旅十三团青年独立营营长,他还写了一首独立营营歌。据王令君回忆,几年之后父亲还喜欢抱着才几个月大的弟弟王成军小声哼唱这首歌:“八路军独立营,谁参加了谁光荣,骑着马儿披着红,男女老少都欢迎,你看光荣不光荣。”几十年来,这首歌一直萦绕在王令君的耳畔。

1945年5月,日寇投降前夕,王一民奉命以胶东军区联络特派员的身份前往青岛市,负责领导青岛地下党的工作,为日寇投降后我军接收青岛提供军事情报和培养内应力量做好准备。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他为组织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情报,有力配合了解放区的军事斗争。1946年7月14日,王一民外出时被国民党特务王鼎铭认出,不幸被捕。面对酷刑审讯,王一民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肉体、精神的双重折磨,始终不曾屈服。1947年4月22日深夜,黔驴技穷的敌人将王一民活埋在太平角,英雄牺牲时年仅28岁。

精神延续

遗物里的血脉传承

“爸爸牺牲后,他的战友想方设法将毛毯、党旗、提包等遗物送到我妈妈手中。”王令君表示,在物资匮乏的岁月,父亲将筹措来的经费与家族支援都用于革命,对自己却很“吝啬”——展柜里的提包和毛毯,无声诉说着主人的勤俭:提包边角处有明显磨损;毛毯部分边缘已磨成毛边,织线松散。王一民牺牲后,每当思念丈夫,妻子柳淑琴便会将旧毛毯披在肩上,常常一坐就是很久。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那面长85厘米、宽68厘米的党旗使用的布料有提花暗纹,彼时这种布料是名副其实的“高级货”,这一点在采访中也得到了印证。“我的姥姥柳淑琴是一名大家闺秀,擅长女红。嫁给姥爷后,她常组织村里的妇女做军鞋、缝军服。”张辉表示,当时柳淑琴听说要做党旗,特意找出了家中最好的布料。密实的针脚犹如她的心迹,是妻子对丈夫革命事业的无声托举。

1983年,得知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征集烈士遗物,王令君和弟弟王成军将珍藏了几十年的父亲遗物郑重捐出。这是王一民为数不多的遗物,姐弟俩认为遗物交由纪念馆保存、研究,让它们成为历史的有力见证,比个人存放更有意义。

此后40余年,无论风霜雨雪,一家老小几乎每年都要多次前往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瞻仰遗物、回溯王一民烈士生平如同一种家族仪式。对这个大家庭而言,王一民烈士的精神血脉并未止于1947年,它如同那面手绣的党旗,始终在后辈心中猎猎飘扬。“父亲‘一心为民’的信念,是我们的家训。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是母亲寄予我和弟弟的希望。”王令君表示,弟弟王成军生前和她不断受到各级党组织的关心和慰问,这一切都化为全家人继承先辈遗志、脚踏实地前行的动力。

“姥爷一生为党,一家为国,一心为民。”张辉对于姥爷王一民烈士革命事迹的追寻尤为深刻,最终升华为更宏大的责任——2018年,他发起成立了青岛市红色文化研究会,致力于挖掘、保护、传承青岛乃至胶东地区的红色基因。采访中,谈起姥爷的生平,张辉几度红了眼眶。在他看来,每次到市革命烈士纪念馆,都像是隔着时空向姥爷汇报,“儿孙们始终没有忘记他和他的事业。”

守望回响

展柜内外的精神对话

“藏品养护工作以‘科学保护、预防为主’为核心理念,针对不同材质藏品的特性及保存需求,我们构建了系统化、精细化的养护体系。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根据不同藏品自身的特点、成分和质地,采用不同的方法保存。”据市革命烈士纪念馆陈展科科长纪翔予介绍,王一民烈士使用过的毛毯、党旗纤维脆弱,需平铺存放,定期检查虫蛀霉变,背包也需维持适度支撑以防变形。在工作人员眼中,这些遗物都是无价珍宝,它们承载的历史重量与精神价值,已经超越了物质本身,它们如同生动的教材,让抽象的历史和崇高的精神变得可触、可感、可传承。

对于纪念馆宣教科讲解员纪晓彤而言,每一次在王一民烈士遗物展柜前为参观者进行宣讲,都如同与先烈进行一场精神对话,接受一次心灵洗礼。“在讲解时,我常能看到参观者深深为王一民烈士的事迹所感动,悄悄抹眼泪。”她说,每当此时,她的内心也总是涌上深沉的感动,守护好英烈遗物、讲好英烈故事,就如同守护传承好中华民族的精神根系,这是对英烈最为尊崇的纪念。

“每一件烈士遗物的背后,都曾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在张辉看来,姥爷王一民烈士的三件遗物以最朴素的形态,凝结了一位年轻革命者“一心为民”的赤诚,一个家族“毁家纾难”的义举。而市革命烈士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们则认为,王一民烈士的遗物如同精神灯塔,他和革命先烈们一同点燃的精神火炬,必将穿越时空,在薪火相传中照亮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来源|青报全媒体/观海新闻记者 张琰 管浩然 摄影报道(除署名外)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