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谛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北京儿童福利院黄会青:孩子们喊我“妈妈”,背后是依赖和信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0 19:54:00    

5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到来自全国民政系统的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代表,走进国新办新闻发布厅,围绕“践行民政使命,增进民生福祉”交流。见面会上,北京市儿童福利院医务科科长黄会青介绍,儿童福利院的孩子就像是“折翼的天使”,希望能通过自己和同事们的努力帮他们插上“隐形的翅膀”,让他们的人生多一份光亮、多一种可能。作为一名基层的儿童福利工作者,需要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更需要有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她说自己慢慢习惯了孩子们喊她“妈妈”,慢慢地体会到这是孩子们对自己情感上的一种依赖和信任。

黄会青来自北京市儿童福利院,是一名基层的儿童福利工作者。她的工作主要是为院内的孤残儿童提供医疗服务,北京市儿童福利院成立于1984年,目前院内的孩子大部分因为疾病造成不同程度的残疾,也有部分患有罕见病的孩子,院内设有“明天计划”脑瘫康复训练基地、福娃娃特殊教育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孩子们提供养育、医疗、康复、教育、社工等多方面的服务。“我们养育的孩子,40多年以来,有的找到了收养家庭,有的步入校园学习一技之长。”

32年的工作经历,让黄会青深切地体会到,要照顾好这些孩子,需要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更需要有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多年来,自己一直努力学习钻研业务,带领团队认识并诊断罕见病,攻克了“苯丙酮尿症儿童的特食喂养”难关,让多名患病的儿童因为干预早、效果好而健康成长。2013年黄会青取得了儿科副主任医师的资格,参与撰写了北京市儿童福利院医疗和康复的多个标准文本。黄会青表示,未来将继续做好孩子们的“妈妈”,和同事们一起为孩子们提供更加专业化、更加精细化的服务,让更多的残疾儿童健康成长。

黄会青认为,儿童福利院的孩子就像是“折翼的天使”,希望能通过自己和同事们的努力帮他们插上“隐形的翅膀”,让他们的人生多一份光亮、多一种可能。“看着孩子们一个个长大,看着他们一步一步独立自强,步入社会,我觉得一直以来的坚守都是值得的。”

“为了让患有罕见病的孩子能够及时治疗,我们一路攻坚克难,先后认识并诊断了地中海贫血、白化病等罕见病20多种,让精准医疗照进现实。”黄会青介绍,为了帮助脑瘫儿童实现“走出去,看世界”的愿望,为他们定制了个性化康复方案,并且日复一日地陪着他们做康复训练。这些年,看到过唇腭裂的孩子手术修复后嘴角露出的微笑,听到过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经过训练喊出一句“妈妈”,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孩子考学、就业,奔赴他们美好的人生。“这些温暖的经历时刻鼓舞着我,激励着我,让我更加坚定了继续守护这些孩子们的信心和决心。”

黄会青还提到,自己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时候,也就20岁,一进孩子们的生活区,就有小孩扑上来叫她“妈妈”,她当时脸“唰”一下就红了,特别不好意思。慢慢地,就习惯了这个称呼,黄会青也慢慢地体会到这是孩子们对自己情感上的一种依赖和信任。后来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黄会青更多地体会到这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在日常工作中,我对待院里的孩子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逢年过节的时候,我和同事们也会陪伴在他们身边。”

记者:李运恒 编辑:孙菲菲 校对:高新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