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博主发布内容称刷短视频会“变傻”,却链接“脑视力训练中心”课程 视频截图
孩子刷短视频成瘾咋办?
有博主推荐“脑视力训练中心”
在各类网络平台上输入“长期刷短视频会变傻”等话题,都会找到不少相关内容,除了配文“孩子沉迷短剧、短视频变傻”一类的内容外,还会有类似老师、家长的评论。例如有视频内容称,老师评价孩子“上课完全走神,写作业应付事儿,逻辑思维稀碎,和以前判若两人”。
这类内容往往能够获得较高的关注和点击率。梳理评论可以看到,有网友在下面追问“孩子一到家就看手机,总是记不住怎么办?”“我女儿也爱刷短视频,现在发现脑子反应好慢,连背课文都背不下来”。
不过红星新闻记者发现,除了寻找共鸣和分享应对方式外,很多此类内容会悄然将流量转化为内容付费的入口,并最终导向记忆力课程、认知训练等付费产品。
例如,当有网友询问如何纠正孩子连续看手机时,内容作者会回复“可以训练专注力和记忆力”。红星新闻记者点开发布者主页,发现链接到的是一家通过认证的教育科技公司官方账号,其在线下开设有“脑视力训练中心”门店,提供“脑视力训练”“记忆力训练”和“天赋测试解读”等服务。
日前,根据该公司主页提供的电话,红星新闻记者联系到相关的课程负责人。
红星新闻记者以“刷短视频上瘾的初一孩子”家长的身份进行咨询,负责人“吴老师”称,该机构从事脑力训练行业已经十几年,服务过30多万名客户,在这一领域是十分专业的。其项目主要面向3至18岁青少年,采用分级训练体系。她还表示,通过学习和训练,可改善因短视频成瘾导致的学习力下降等问题。
除青少年“戒短视频”课程外
有商家链接心理咨询课
据以上培训机构的“吴老师”介绍,学员需先支付39.8元参加线上一对一测评进行学习力分析。后续进阶课程优惠价为931元/80节,根据前期测评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授课方式为线上。
“吴老师”还表示,线下体验仅限福州总部,其他线下分店只负责经营线上售课内容。“吴老师”介绍:“外地学员可在家通过视频自主训练,教具可以邮寄到家,每20节课用一套教具。”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课程只有首节测评课是真人一对一教学,后续课程均为录播。而对于所谓训练能否有效,“吴老师”表示会通过课前课后测试,“一节课就能看到提升效果,像记忆力训练,可以通过百字一分钟速记,训练前后正背、倒背的正确率看效果。”
“吴老师”还向记者提供了部分教学反馈截图和视频,从其提供的视频中可以看到,10岁左右的孩子居多,孩子们在家训练主要跟着课程提供的图片和音频说明,自己动手把积木(教具)拼搭成图片中的样子,达到所谓增强专注力并锻炼动手能力的目的。
记者近日调查发现,除了针对青少年,通过“刷短视频刷手机会变傻”等内容,链接出的此类付费内容也已经延伸至成人群体。
在某生活类平台,记者通过关键词搜索,发现了一篇名为“无目的地重复性使用手机使大脑僵化的表现”的“心理学知识分享帖”,发帖者备注的标签为“修复脑损伤”。
随后记者联系到该发帖博主,其自称是一名从业5年的心理咨询师,可提供“修正认知,调节生活方式,建立防御和应对”等心理咨询服务,并表示如果想达到“戒断手机”这一治疗目标,可通过6次左右的咨询,即能够将手机日均使用时长压缩至3至4小时。该博主告诉记者,自己的咨询费用是每小时300元,可以线下咨询,不过考虑到咨询者分布在全国各地,所以更多是采用线上视频的咨询形式。
业内人士:
通过“刷短视频戒短视频”本身很可笑
红星新闻记者梳理此类视频的网友留言后发现,一些人对于如何减少刷手机、刷短视频的方式比较感兴趣,并询问具体的“戒断”方法。不过也有人质疑,这样的方式是不是真的有效,“通过刷短视频的方式告诉我如何戒断短视频,这也是挺讽刺的”“手机现在已经是大家接收信息的重要方式了,重要的不是看手机,而是看的内容是什么”。
在西安经营一家广告策划公司的黄先生,平时也从事短视频内容策划等工作。他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这类通过“贩卖焦虑”再链接到产品的方式是比较传统的一种引流方式,无论视频内容是什么,最后都会引导用户点开“脑力训练”“心理咨询”类产品,“如果直接发产品内容,用户会比较反感,另外平台对于这类广告的内容也会有流量限制,但是做成这类‘刷手机会变傻’的内容,就会看上去更吸引人点开,然后再引导用户点开链接的广告。”不过,黄先生也表示,现在很多用户也会对这类推广方式有所警觉。
专家说法:
应生产更多适合青少年的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11月,中央网信办发布《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提出鼓励和支持手机、App和应用程序分发平台等共同参与未成年人模式建设。对于手机终端,该《指南》提出未成年人模式入口应当设置在移动智能终端的醒目位置,满足用户一键切换需求,同时,还要具有防绕过功能。进入未成年人模式后,移动智能终端需在家长验证并确认后才能执行退出未成年人模式、恢复出厂设置等操作。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对此表示,在新技术必然到来并将成为未来生活一部分的大趋势下,面对孩子可能沉迷的风险,让孩子真正做自己的主人是走出沉迷的最佳选择。类似通过拼积木等方式转移孩子注意力,并冠之以“脑力训练”等名号的减少刷手机的方式是否有效,还需要讨论。
储朝晖认为,信息时代,手机、平板电脑等硬件设备已经成为未成年人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的重要途径,一味减少“刷手机”并不意味着其他方面能力就会提升,而是应该生产更多适合青少年的内容。此外,防范未成年人手机沉迷,需要家庭、学校、企业、社会各方共同聚力创造条件,破除沉迷要从内心确立主人意识开始,需要留给孩子足够的自主安排的时间、空间和自主选择的内容。
来源:红星新闻
近日,网友蔺先生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在新疆伊犁霍城县果子沟景区的一处观景台航拍时,被景区内的一处航拍点位商铺的工作人员阻拦,对方表示如果在此处航拍,需要支付费用使用店方的无人机,游客不可以使用自己携带的无人机。对于这种要求,蔺先生表示无法理解。▲网友发布的被商铺工作人员阻拦现场画面8月17日,蔺先
2025-08-18 16:29:00今年7月,一则14岁少女与MCN机构(网络信息内容多渠道分发服务机构)解约被索赔的新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因不堪忍受工作压力,14岁少女向签约的MCN机构提出解约,却反被公司起诉索赔近1.7万元。此前,她瞒着家人签约成为主播,半年仅获得1.3万元工资。这并非孤例。今年2月,“16岁学生签约做主播被索赔
2025-08-18 16:02:00社区幸福院里毛笔划过纸张的轻微声响,文化站里青少年分享情绪时释然的笑容,活动室里抢答安全问题时举起的小手……这个暑假,茂名市茂南区用一系列关爱活动,守护青少年的成长之路。薪火相传老少接力共筑成长乐园河西街道油城社区,树木郁郁葱葱,老树以其苍劲的身躯,为小树遮风挡雨。近日,在该社区的“一老一小”幸福院
2025-08-17 12:05:00刷脸支付、AI视频、智能管家……科技让生活更便利,但也带来了新的隐私“陷阱”。AI伪造身份诈骗、智能设备“偷听”事件,个人信息安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别担心,这份通俗易懂的防范指南教你筑牢个人信息防护墙。警惕“以假乱真”:AI伪造风险识别与防范AI技术能让违法犯罪分子轻松“换脸变声”,冒充你的亲友
2025-08-17 09:35:008月15日,江苏卫视与腾讯音乐娱乐集团战略签约仪式在江苏广电总台新闻发布厅举办。这标志着双方正式达成深度战略合作,未来将依托各自平台优势,在音乐版权、内容共创、音乐人扶持等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共同探索音乐娱乐产业与电视媒体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签约仪式中,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党委书记、台长、集团董事长葛
2025-08-16 00: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