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钱江湾
今天台风“丹娜丝”又走了个“之”字形,往洞头到温岭玉环方向了。这台风长袖善舞,虽然与杭州还隔着二百多公里,但窗外已是大雨如注,弄得杭州到浙闽方向暂停许多趟动车。
一边在手机里与老友交流着台风走向的实时讯息,一边翻看着桌子上的一本书。我看过苏轼的两首写杭州大雨的诗,心里忽发奇想,到底哪一首写的是台风雨呢?
一、墨云与黑风
也许北山街望湖楼的栏杆边,依稀还能看见熙宁五年(1072年)六月苏轼的身影。当年他是杭州通判,与朋友在望湖楼聚会,曾站在楼台上看墨色云团像被打翻的砚台,正沿着西湖群山起伏的山峦轮廓漫漶开来。他写下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中之一是:“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古代记时都是农历,那天应该是公历七月中下旬。“墨云翻墨未遮山”七个字,藏着西湖夏日最精细的观察。寻常暴雨来时,乌云早把南高峰和北高峰吞了个干净,哪会留着山尖依稀可辨认?想想可能是雷阵雨,云团来得急,像被谁肆无忌惮泼下的墨团,砸在湖面却还没来得及弥散开来,山影便在云隙间时隐时现。
白雨跳珠的“跳”字更见功夫。雨珠砸进游船时该是怎样的情态?是颗颗分明,像顽童撒落的珍珠,在船板上弹起又滚落。这种雨势最是短促,往往来不及撑伞便已倾盆而下。几十分钟后风卷残云,望湖楼下的水面竟平静得能映照整个天空,连涟漪都懒得泛起。这是雷阵雨的脾性,来得暴烈去得决绝,像本地人常说的“夏天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次年的吴山之巅,苏轼又与一群友人聚会,欢坐斯楼,本是观赏钱江潮的好地方,那天却被另一种景象所占据。苏轼写下了《有美堂暴雨》一诗,其中有“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之句。开篇就是“游人脚底一声雷”,好像是雷雨的样子,但又不是寻常雷声从云端滚过,而是从大地深处腾空而起。这首诗作于公元1073年8月,据史料记载,那年浙东确有“海溢”的记载。自晋代以来,古人常将台风称作“飓风”“风痴”“海溢”等,这个时节还常有台风登陆。
更惊人的是“天外黑风吹海立”,台风眼外围的狂风被称作“黑风”,在气象记录里,这种风裹挟着海水飞沫,能将近海的浪头掀得如墙而立。浙江沿海至今有“台风起,海立三丈”的民谚,与诗中景象基本上吻合。雨从浙东越过钱塘江而来,不是垂直落下,而是横着扫过江面上空,这样跨越几十里的雨势,唯有台风外围环流才能造就。苏轼先生的笔触何其精准,那时又没有卫星云图,却用文字画出了台风影响的路径图。
看起来应该前一次记的是雷阵雨,后一次记的是台风雨。但也有不少人从“游人脚下一声雷”中判断说苏轼在有美堂上看到的是雷雨,为这事争论不休,很有意思。
二、雨荷与风荷
眼下“丹娜丝”逼近时,我想起有一年台风,雨停停歇歇,我忍不住又出去了,到曲院风荷时雨又下起来了。在回廊下避雨,听雨点滴在荷叶上发出噼啪之声。不少摄影爱好者披着雨衣,镜头对准湖心的荷丛,他们专拍细雨绵绵中的荷花,那是荷花最动人的时刻。
雨水顺着荷叶的脉络往下淌,在叶尖聚成银珠,忽然坠进湖里,惊起一圈圈涟漪。花瓣被打湿了,却反而更显娇艳,粉白的瓣尖泛着水光,像美人盈着的泪珠。有些花苞被风吹得伏在叶面上,有些却仍然倔强地挺着腰,花瓣边缘微微卷曲,倒比完全舒展的模样多了几分妩媚。许多人都被杨万里的“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句诗误导了,以为大晴天气荷花最美,却不知雨中之荷另有种惊心动魄的美。
十几年前“海葵”台风过后,我见过雨后荷花动人的景象。那天清晨六点半,保俶塔下的荷塘里,断枝与残荷交缠,却有几朵新开的荷花从断茎旁钻出来,花瓣上还沾着泥点,却开得格外精神。碰到一位摄影爱好者,他说自己守了三天才拍到那组较满意的照片:背景是被吹斜的柳树,前景是挺立的荷花,晨光穿过云层洒在花瓣上,像给倔强的生命镀了层金边。
西湖的荷早已习惯了风雨。每年六月至八月,它们总要与台风来几场遭遇战。有人曾说,台风过后荷花反而开得更盛,大概是风雨把荷积攒的能量都催发出来了。就像杭州人,经历过“菲特”台风带来的内涝、“利奇马”带来的狂风,依旧会在风雨过后,带着相机去湖边赴一场场荷花之约。
三、云散与霞飞
台风的脾气很古怪,前一刻还在咆哮,下一刻可能就敛了声息。四年前那场“烟花”过境时,我在傍晚的西湖上逮住了那片刻的放晴。先是风忽然小了,雨丝变成了轻烟,接着西边的云层被撕开道口子,金红色的霞光涌出来,像熔化的铁水泼在天上。湖面瞬间被染成橘红色,断桥的轮廓镶了道金边,保俶塔的尖顶闪着金光。更奇的是东边的云,依旧是深灰色,却被夕阳染得边缘发蓝。两种颜色在天空对峙,又慢慢交融,变幻出紫、粉、橙、金种种色调。
摄影群里炸开了锅,消息一条条跳出来:“雨后西湖又出大片了!”我这个手机党的手在抖,镜头里的天空每一秒都在变,刚对准雷峰塔,转身又发现小瀛洲那边被霞光镀成了金色。不管怎么拍,也难以拍出相机高手的诡谲云象。每次都是台风过后,把高空的尘埃卷走了,水汽又充足,光线得以自由穿梭,便有了这寻常日子难得一见的绚烂。
清代《浪迹续谈》是一本主要记述苏杭和温州名胜风物的笔记体著作,里面记过类似的景象:“乾隆乙巳夏,台风过杭,次日天开,霞起于西,亘数十里,映湖作胭脂色。”那时没有相机,学家文人只能用文字来描摹:“云如烧棉,山似醉玉,舟人停篙,渔父忘钓。”想来与我们此刻的心境并无二致。人类记录美的冲动,从古到今从未变过。
四、树影与水痕
老杭州人大都记得几次印象深刻的台风模样。2019年“利奇马”过后,西湖周边倒下好些香樟、悬铃木、枫杨等。园林工人说,这是近二十年来非常严重的一次,光清理断枝就用了许多辆卡车。
但树的生命力总让人惊叹。那些被吹断主枝的老树,第二年春天竟从断口处冒出了新绿。被台风掀翻的紫藤,盘在临时搭的支架上,到了四月依旧开出满架紫花。西湖上有一棵桃树,树干被吹得与地面成三四十度角,却年年开花,游人都叫它“弯腰桃”,反倒成了另类一景。
台风带来的洪水的记忆更为持久。十年前的“菲特”台风带来的洪水,让西湖水位严重超过警戒线。走在湖滨路,能看到湖水漫过亲水平台,打湿了行人的裤脚;游船码头的缆绳绷得紧紧的,船身像喝醉了酒似地左右摇晃。但湖水也懂得收敛,退去后只在长椅上留下几道水痕,像谁用毛笔蘸着湖水留下的草书。
最有意思的是地下水。虎跑泉的水量与台风密切相关,“利奇马”过后第三天,泉眼的水喷涌而出,比平时大了二三倍,叮咚声在泉池边能听得清清楚楚。茶农们说,这就是“台风水”吧,带着山里的灵气,用来泡龙井茶,滋味格外地道。市民们争相提着水桶在泉边排队,雨靴上还沾着泥,脸上却笑开了花。
五、千年同一雨
西湖边的茶座老板大都认得老茶客的脾气。台风天来的多是本地人,点杯龙井,临窗坐着看雨。有位姓周的老苏粉,每逢台风都会常来,说要看看与苏子瞻当年同款的雨。他说年轻时见过几十年前的那场“大台风”,西湖边的树倒了上百棵,但那年年成依然不差,桂花似乎比往年更香,次年的新龙井比往年更醇。
这或许就是西湖与台风的相处之道,既敬畏又接纳。古人早懂这个道理,人们常将“海阔天空”挂在嘴边,那是经历过台风的人才能体会的境界。风雨来了,西湖舟船提前停止游湖;雨停了,又重新扬起了道道涟漪。就像苏轼,在望湖楼看罢台风,转身又写“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把风浪中游湖的颠簸都化作了别样的诗意。
影响杭州的台风每年都会有几次。但杭州的园林等部门应对得也越来越从容得力,提前加固柳树支架、可快速排水的亲水平台、精准到小时的游船停航预警……科技让我们少了些狼狈,却没减损与自然对话的乐趣。
窗外雨又下了起来。台风就是这样,登陆前后让几百里风径范围内都不会消停。想起元祐四年即公元1089年,苏轼五十多岁再来杭州任知州时写下的诗:“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忽然觉得,西湖的台风雨从来都不只是雨,它是特殊的时光信使,把风声、雨声与近千年之隔的古与今,非常丝滑地联结起来。
打在荷叶上,打在湖面上,打在每一个来西湖赴约的人心里的雨,也许没有东坡先生的联想丰富寓意深刻。如今冒雨拍荷的人,等待晚霞的人,在湖畔喝茶的人,都是懂得换一个新的视角生活的人,在风雨中发现自己,在变幻中停格美好。
西湖跳珠一千年,这或许就是西湖的妙处,它让每一场下在历史长河中的台风雨,都有了某种厚度和广度。
“转载请注明出处”
8月14日起,“现代雕塑之父”奥古斯特·罗丹的代表作《行走的人》空降中华艺术宫,邀请人们见证雕塑史从古典神坛迈向现代旷野的壮丽一步。这是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毗邻的上海罗丹艺术中心的强强联合。积极践行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号召,这两座美术馆于上海世博核心地区携手推出“罗丹艺术季”,呈现一系列精彩的罗丹
2025-08-14 21:04:00金融界消息 截至2025年8月14日收盘,博拓生物(688767)报收于45.13元,上涨19.99%,换手率6.99%,成交量10.43万手,成交金额4.36亿元。资金流向方面,今日主力资金净流入5433.74万元,占比成交额12.47%。其中,超大单净流入6551.42万元、占成交额15.03%
2025-08-14 15:53:00随着毕业生租房季到来,“串串房”再次引发公众关注。“串串房”是指将老旧房屋用廉价材料简单装修后,再以高价出租的房屋。这类房屋普遍存在装修周期短、材料质量差、甲醛等有害物质超标等问题,危害租客健康。“串串房”频现,关键原因在于这是“低风险、高回报”的生意。根据相关报道,50平方米的“串串房”装修成本仅
2025-08-11 07:09:00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林芳8月6日,杭州市西湖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联合双浦镇新沙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青少年们带来了一场生动有趣的垃圾分类知识分享。一部活泼新颖的“哪吒版垃圾分类”短视频率先登场。视频中,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哪吒形象化身环保小卫士,用俏皮语言解读分类要点,瞬间点燃了现场的学习热情,一张张稚
2025-08-08 20:12:00人生的终点和趣味,不是在山水踏尽时欣赏到的风景,而是在心灵放下包袱的那一刻,收获到的大自在。 这几个小故事,说尽了世间的道理。 01老和尚带着小和尚云游,走路的时候,不小心,把吃饭用的钵盂打碎了。 小和尚伤心不已,没想到老和尚连看都没看一眼,只顾走自己的路。 小和尚不解地追上去问:“师傅,我们的钵盂
2025-08-08 07:04:00